省博物馆

发布时间: 2021/02/02 16:12

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,成立于1954年。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,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,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,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;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,原是一处融道、佛、儒、基督、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

东平汉墓壁画(汉):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,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、保存最完整、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,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,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,在全国极为罕见。
红陶兽形壶(大汶口文化):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,仿生陶器的红陶兽形器,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,虽然是实用器,却造型生动,不失艺术情趣,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,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。
甲骨文(商):原为清末罗振玉旧藏,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,甲骨文总量居于在全国同类收藏单位前列,其中“鬼方”卜辞记载了商代的敌方部族,“鎷”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“金”字旁的文字,“虹不隹年”则记载了彩虹天象,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。
颂簋(周):1954年由山东文管会入藏山东博物馆,为传世青铜器中的珍品,流传有绪。该器器型庄重,铸造精良,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铜器,最为重要的是,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,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,其金文规整、典雅,是书法艺术的杰作。
蛋壳黑陶杯(龙山文化):制作精致、造型小巧、外表漆黑黝亮、陶胎薄如鸡蛋壳,其质料全部是细泥质黑陶,不含任何杂质,也无任何羼和料。一般有盘口、杯部,器柄、底座四部分构成,以其独特的大盘口作为器形的主要特征。薄陶壳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,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分,薄者0.3毫米,个别有薄至0.2毫米的,一般在0.5毫米左右。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,陶胎略有增厚,但常见也不超过1—2毫米。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,重量多数为50-70克。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,整器为两部分套合,以轮制而成,器壁薄如蛋壳,表面乌黑光亮,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,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,乃至放眼世界,也亦无堪比者。